“创业,就要勇于追梦”
——记甘肃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龚羽飞
本报记者朱婕
知青、勘探、旅行、文化、敦煌、塞纳河……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词汇,在龚羽飞身上,却像珍珠一样串了起来,发出人生追梦的美丽光芒。
甘肃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龚羽飞,当年毅然放弃国企高管职位,下海创办全省首家民营旅行社,迈开了“追梦”的第一步。
以快乐和自信铸就“创业梦”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龚羽飞,经历了许多生活磨炼。在农村插过队,在地质队做过勘探工作。1977年,赶上恢复高考的好时机,顺利考入四川外语学院法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旅游局下属的一家国企,并成长为国企旅行社副总。“为什么离开国企?当时就觉得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一辈子,有点不甘心,想看看自己究竟能不能做成点事。”龚羽飞说。
1996年,龚羽飞辞职“下海”,创办了全省首家民营旅行企业。当时,公司只有半间办公室,一部固定电话和2000元资金。
创业虽难,她却快乐而自信。
顶着炎夏的烈日,龚羽飞坐着长途大巴,广州、中山、佛山、东莞、顺德……几乎走遍了广东能够找到的大大小小的所有旅行社。龚羽飞似乎看到一个期待中的梦想正向自己走来。她亲自撰写甘肃旅游介绍,设计旅游线路,配上充满感染力的解说,让一个又一个广东旅行社信服甘肃的丝路旅游值得推广,从而将旅游目的地锁定在甘肃。
开局良好,可龚羽飞不满足“小打小闹”。她认为企业要发展,必须走进具有全国品牌影响力和集团网络的支持系统。
2002年底,龚羽飞在北京敲开中国康辉旅游集团的大门。最终,龚羽飞的旅行社正式成为中国康辉旅游集团在甘肃的控股公司。
经过多年发展,在全国280多家康辉企业中,甘肃康辉排名已跃至前5位。龚羽飞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公司得有一种精神,企业总经理,就是这种精神的原动力。我得不断超越自己,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牢在第一方阵。”
用执着潜心追逐“文化梦”
在龚羽飞眼里,甘肃不仅是黄土、黄河、戈壁、雪峰编织成的自然之地,更是石窟、壁画、彩陶、汉简铺就的文化宝地。
龚羽飞说,总想通过旅游把甘肃文化分享给更多的人。
1982年,龚羽飞利用自己的法语优势,陪着法国记者走甘南、看敦煌、品天水,写了第一篇刊登在法国《费加罗报》的整版甘肃旅游报道,紧接着法国、瑞士、比利时、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区旅行社向甘肃批量组团,输送国际游客,中国旅游报英文版也常有她的创意和身影。
1996年,中国旅游纪念品还完全是一片空白。龚羽飞大胆提出,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让敦煌艺术走进寻常百姓之家。她在兰州创办了集敦煌陶艺系列与图书、音乐、摄影、美术、讲座、欣赏为一体的全国首家文化专卖店——塞纳河文化艺术世界。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上,“塞纳河”提交的“梦里敦煌陶艺”荣获金奖。此后,“梦里敦煌”系列陶艺产品、麦积山石窟文化旅游纪念品系列、甘肃汉代铜奔马丝巾系列等屡屡斩获国内赛事奖项。
紧接着,在龚羽飞的积极努力下,以甘肃敦煌、拉卜楞寺为主题文化的“西部风景线”专卖店在北京开张。
之后,龚羽飞开始进行旅游实践与旅游理论相结合的探索。
2001年她应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在北京参加了文化艺术交流与文化产业国际研讨会,并作了“以敦煌艺术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为契机探索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题发言,赢得与会者赞誉。2007年,中国旅游协会在兰州召开年会,她作了“对中国旅游业重大转型与发展阶段性升级的思考”的主题发言,再次受到好评。
在市场历练中,坚持“梦想”
20多年来,企业发展中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困难,龚羽飞总是在不断鼓励自己前行。
2003年春,“非典”疫情让旅游行业陷入停滞状态,签好的行程协议取消,员工不敢来上班……许多旅行社关门,员工放假。龚羽飞只有一个念头:“队伍不能散”。甘肃康辉决定,员工照常上班,照发工资,大家开始帮医药行业销售口罩、过氧乙酸消毒液……在坚持中迈过了这一坎。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和摔打,龚羽飞认为:“企业,更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有两点要做好:不断地创新,并且要与员工分享”。她倡导员工不断学习,让读书成为习惯,把知识的力量转换成心理力量。
现在,龚羽飞怀有新的梦想:“希望甘肃旅游用第一代人的探索留下一个可供后来者参考的经营模式。”她希望,这个经营模式之中能始终贯穿一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有一支职业管理运用操作团队,努力成就甘肃旅游发展的职业管理、职业流程、职业标准,职业应用模式。生命因探索而喜悦,事业因分享而快乐,她和团队一起为这个梦想,共同寻找,共同探索,让旅游事业不断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