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成为奢侈品的拥趸,奢侈品消费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的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8月1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虽然世界奢侈品协会在前一阶段被媒体一通质疑后,公信力大跌,但此番得出的结论,我还是愿意选择相信。前不久刚背包在欧洲穷游了一圈,虽然自己囊中羞涩难尝奢侈之味,但中国人在国外横扫奢侈品的疯狂,却也瞧见不少。
都说巴黎是购物天堂,但在我眼里,那里却像人民币的屠宰场,中国游客一拨拨地被各色导游赶到那里,面露微笑地“引颈待戮”。比如闻名国内的老佛爷,偌大的商场简直是中国人的天下,但凡高端品牌必配中文导购一名。游客们也大都极为配合,只要瞅瞅商场一角退税窗口外,中国游客们排起的长队就晓得会有多少人民币在这里寿终正寝,而这场谋杀更像是导游与商场的合作。虽然退税可以直接找商场的服务员办理,但一纸中文告示却先将游客们引导到另一个柜台,不明就里、不懂外语的游客必然依指示而至,那柜台里却坐着三位中国籍员工,当你递过要办退税的单据,人家第一句便问:你们的导游姓什么?
一楼二楼的奢侈品区总是人满为患,而二楼以上,却是人丁稀少,也少了许多中文导购的身影,大家都清楚,咱们都是奔着那些奢侈品去的。只是,即使中国游客在那里大把大把地撒钱奢侈,却基本享受不到“上帝”般的服务,更像是清早到大菜市批菜的小贩。那两家著名皮包品牌,店外都拉上了警戒带,中国游客规规矩矩地在线外排队,像待宰羔羊一般被面露鄙夷的保安依次放进去挨个“放血”,人家还限购,一人只许买俩。在商场里闲逛之时,我不止一次被同胞拦住:“你会讲中文吗?帮我买两个LV呗。”著名的香街之上那家著名的LV店更是如此,一年四季地在门外排着长队,去看看吧,全是中国面孔。不光巴黎,在佛罗伦萨,在威尼斯,都可以瞅见中国游客于烈日之下排队买包的身影,让人想起许多年前,拿着粮本到粮店买粮的经历。一对年轻夫妇在血拼之后,汗流浃背地蹲在商场之外歇脚,旁边放着几个大大的购物袋,丈夫一边擦汗一边抱怨:“都说购物是享受,怎么就变成遭罪了呢?”
我一度怀疑,那些奢侈品牌都是为中国人打造的,因为在巴黎的大街上,真真地看不到背着LV出来溜达的女郎。
咱不能完全反对消费奢侈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有钱的人多了,人家有花钱的需要。但令人忧虑的是,在很多时候,很多人是出于虚荣心而导致的炫富、显示地位、盲目攀比等目的在消费奢侈品,这无疑是一种病态。而且,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增长速度、消费人群年龄下降的速度与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相称。咱们这人均GDP目前还排在世界第九十几位,远远算不上富裕国家,奢侈品的消费量却如此之高,这里面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值得研究。而众多发达国家的人们,也纳闷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奢侈品,一位带中国团的日本导游曾对我说:真搞不懂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想买名包,我不得不跟他们一遍一遍地解释,这里没有LV.言语中,绝对没有羡慕。
其实,消费奢侈品并不能买来尊严与地位。在奢侈品店门外拦着中国游客的外国保安,他们的眼神让人想起多年前我们审视暴发户、土大款时的目光。在这异样的目光下购物,这不是花钱买罪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