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雨。
七月初,到山东旅游。过江不远下起雨来,时大时小,时断时续,一连数天。在青岛,准备次日去崂山,一大早雨声哗哗,只好改去花石楼。路上行人稀少,雨越下越大,好不容易找到花石楼。顾不得细看它的外貌,急匆匆躲进楼门。
花石楼,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融合希腊、罗马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用花岗岩和鹅卵石砌成,故名花石楼。室内装饰采用滑石,谐音亦名花石楼。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和离开大陆前,前后两次来青岛,都下榻此楼,故当地人又称此楼为蒋公馆。解放后,国家买下花石楼,董必武和陈毅同志也曾在此居住,陈老总还写下长诗《初游青岛》,刻石立于五四广场。
花石楼,由正门左侧五层圆筒楼,与右侧一座多边形四层楼,和一座方形三层侧楼组合而成,楼侧有铁尖顶。圆筒形楼内,螺旋形楼梯直达五楼观海台。右侧一楼三进,四楼设了望塔。楼外的墙壁上爬满藤萝,绿色的藤蔓,浅红的花岗岩,相映成趣。院内,苍松翠柏,花红草绿。
楼外雨如注。若是晴天,站在观海台,看大海一碧如洗,浴场游人如织,遮阳伞红红绿绿。花石楼濒海而建,三面环水。阳光灿烂,沙滩松软,海燕翱翔,快艇如梭掠起朵朵浪花;天蓝蓝,水漾漾,尽是弄潮儿。八大关,小楼、别墅和庭院,掩映在绿树丛中;尖角,圆顶,红瓦,绿脊,隐隐约约,熠熠生辉;碧桃,紫薇,雪松,海棠,奇花珍木,争奇斗艳。人称万国建筑博览会,姣姣花石楼。
漫步楼中,一楼三进,三两游客。一进会客厅,陈列着陈毅元帅及其家人的照片。二进休息室。三进书房兼客厅,陈列蒋氏夫妇的像片四幅。桌椅床榻,灯几匾额,恐非昔日之物?物是人非,造化不再,历史只是痕迹。入筒楼,沿楼梯直上观海台。风裹雨,雨挟风,吹扁了伞,打湿了衣。海滨浴场空无一人,远望大海雨雾茫茫;高楼,庭院,街道,栈桥,都隐入滂沱大雨。
下到四楼。几个年轻人,正在那里争论:高高低低,方方圆圆,杂乱无章,什么艺术?活泼又别致,错落却协调,在变化中出彩,独具匠心。我停下来。先生,这么大雨你也来?你们不也来了?我们是学建筑的,要写毕业论文。风雨有知,送汝才思。他们走了,带着艺术。
伫立窗前,空荡荡,孤零零,听风观雨悠悠思。
花石楼,一叶中国历史,细细读来,百年风雨在心头。从上世纪初到三十年代,青岛先后被德、日侵占期间。洋人陆续盖起了这片别墅小楼。花石楼,作为耻辱的标志,痛苦的记忆,留在中国的土地上,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花石楼,同时又是建筑的杰作,艺术的珍品。耻辱与艺术集于一身,但耻辱是耻辱,艺术是艺术,二者不能混淆。如同所有的艺术和知识一样,没有国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时间的过滤,思想的沉淀,花石楼,愈来愈显珍贵。望着下楼去的年轻学子,我明白了:有用的留下,无用的丢弃。
如今,花石楼所有的主人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都已被风吹雨打去:任由历史评说。笑笑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