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推动旅游业“五年大发展、十年创一流”,《规划》详细阐述“惠及全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战略定位,将国民旅游休闲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的比例纳入幸福广东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幸福旅游”推动“幸福广东”建设。
近日,《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未来十年广东旅游发展有了纲领性的指引文件。《规划》指出,“十二五”期末,广东省人均GDP将接近7万元,旅游业处于“爆发性”增长期,旅游休闲将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未来十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为旅游业加速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广东省旅游局局长杨荣森最清楚,《规划》出台的背后,是一个反复考察、调研、修改、完善的漫长过程。“2009年就已经开始筹备,前前后后开了三四次专家评审会,历时三年多时间终于获得通过。”杨荣森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调《规划》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引领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广东旅游行业规划首次上升到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层次。”
这个磨砺了三年多的《规划》,它对广东旅游发展的指导意义有多大?按照规划,2020年的广东旅游业将达到怎样的规模?笔者拿到了“新鲜出炉”长达50多页的《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新增定位:幸福导向型产业
一直以来,旅游业都是广东省改革开放的先行领域和先锋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时期,广东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广东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关于试行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全国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提出要把旅游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在新的发展时期,《规划》对未来十年广东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规划》提出,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实施旅游产业提升、旅游惠民、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惠及全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全面建成旅游强省,当好全国旅游业发展排头兵。
其中,“惠及全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的战略定位备受关注。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提出,推动旅游普惠共享,满足各层次群体的多样化旅游需求,为国民旅游创造平等机会,以“幸福旅游”推动“幸福广东”建设,提升全民幸福感。
新出台的《规划》对“幸福导向型产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规划》提到,要把推动旅游惠及全民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国民旅游休闲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的比例纳入幸福广东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施旅游惠民战略,不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旅游业发展成果,让旅游业成为提高民生质量、增进百姓福祉、推动幸福广东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作为在全国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省份,广东将继续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重点开发面向农民、老年人、异地务工人员、残障人士、学生等低收入者的公益性旅游项目,完善相关便利化设施和服务,让旅游人口增长更多地向低收入群体延伸。力争在2015年,全省居民出游率达到3次,年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3%左右;2020年达到4.5次,年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5%左右。
十大重点提升工程
未来十年,广东将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文化振兴、“引客入粤”市场营销、旅游名村名镇培育、绿道旅游开发、自驾游开发推广、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旅游人才培育、旅游信息化、旅游标准化等十大重点工程,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规划》提出,实施旅游品牌提升工程,到2020年,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旅游景区达到15家,打造广东中旅、广之旅等10家全国知名旅行社品牌,打造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等10家本土型知名酒店品牌,打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等30个国内外知名旅游节事品牌,最终形成由区域品牌、景区品牌、旅行社品牌、酒店品牌、节庆品牌、购物品牌、餐饮品牌、演艺品牌、服务品牌等组成的“活力广东”旅游品牌体系。
与此同时,实施“引客入粤”市场营销工程,到2020年,发展形成世界遗产游、粤港澳都市游、潮汕文化与滨海美食游、客家文化与山水度假游、南中国黄金海岸游、广府文化与近现代革命风云游、禅宗祈福游、山水生态千里自驾游、南粤精品文化游等国内外知名的九大精品旅游线路。实施旅游文化振兴工程,深度开发韶关南华寺、云浮国恩寺、广州光孝寺等宗教文化资源,打造10大宗教文化旅游胜地;挖掘赵佗、冼夫人、六祖惠能、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名人旅游资源,打造100个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实施旅游名村名镇培育工程,建设100个旅游特色镇、1000个旅游特色村。推进绿道旅游开发工程,倡导“慢旅游、慢生活”休闲理念,建立由绿道自驾游、绿道自行车游、绿道水上游等特色项目组成绿道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旅游信息化工程,构建高效的“智慧旅游”管理系统,建设包括12301旅游服务热线、广东旅游社会公众网、智慧旅游城市、3G旅游新时代等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到2020年,建成15个以上智慧旅游城市。
构建“一核两带三廊五区”格局
按照“联动港澳、优化核心、多极增长、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广东将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廊、五区”空间布局,形成以珠三角都市圈为核心,以蓝色、绿色旅游产业带为辅翼,以韶关、潮汕、湛江三个增长极为对外合作走廊的重要节点,珠三角、粤东、粤东北、粤西、粤北五大旅游功能区协调发展的旅游大格局。
珠三角都市圈旅游核心主要包括环珠江口以广深珠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区,重点发展标志景观、都市娱乐、商务会展、文化体验、高端度假等都市旅游,建设全国旅游创新创意中心、人才智力高地和旅游制造业基地。
而作为广东旅游资源的特色,山与海结合的“两带”则指蓝色滨海旅游产业带和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带。广东将积极配合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海洋战略,综合利用海洋渔业设施、沿海滩涂地、沙滩、海岛、海湾、岸滩生物群落、沿海城镇、海洋文化等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和滨海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以南岭生态区为轴线,重点开发自然奇景、森林山地景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于一体的森林山地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以绿色旅游为主题的森林度假区、野外营地、关隘文化旅游区和特色山村。
此外,以广京沿线旅游走廊、湛江—东盟旅游走廊、潮汕—海西旅游走廊为特色的“三廊”,以珠三角广府文化旅游区、粤东潮汕文化旅游区、粤东北客家文化旅游区、粤西百越风情滨海旅游区、粤北南岭生态休闲旅游区为主体的“五区”,也是广东旅游大格局中的重要支撑。
“两步走”:五年大发展,十年创一流
根据《规划》,广东旅游业在十年内将实施“两步走”战略步骤,推动旅游业“五年大发展、十年创一流”。
其中,“第一步”是指到2015年,广东省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业总体规模、服务质量、综合效益领先全国,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6%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
而“第二步”是指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旅游产业规模、产业素质、服务品质、综合效益达到世界旅游先进水平,粤港澳形成优势互补、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旅游圈,建成辐射华南、服务全国、影响亚太、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全面建成旅游强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7%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