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兵
小时候,对旅游总是怀着一种神圣的感觉,特别是对那些经常饱览名川大山的人,更是满怀敬仰与羡慕。
大学毕业后,我到一家报社上班,由于工作缘故,经常要出差。或开会、或参观、或学习,每一次出门在外,总免不了去当地名胜古迹。走走停停间,对旅游就有了些感悟,以往的神圣感,渐被气定神闲的平和心态所代替。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文化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已把旅游当成了一种时尚,旅游也由最初的奢侈行为,生活的点缀,升华为生活当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市场经济下的旅游,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看风景,散散心这么简单了,那种精神上的需求,文化上的追求,已远远超出了游览景点,品味小吃,上街购物本身,它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是一种走出户外,与大自然展开一次次心灵对话的精神盛宴。
客观地说,不管怀着怎样的心情,也不论到达何处景点,除了被曼妙的景色吸引外,我们总会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风味小吃、奇闻趣事情有独钟,如果所游景点有幸能与古今名人挂上钩,那浓郁的文化底蕴,更是让人赏心悦目,平生出不虚此行之感。这种心灵的震颤,其实就是自然的景物感化了我们,拨动了我们心灵深处的情弦,让我们忍不住为它叫好,只不过这种潜移默化的交流,往往因为行色匆匆,使得这种心灵的对话,时断时续,不能引向深入罢了。
这种心灵的对话,虽然时间有限,所游景点也不固定,但面对怡人的景物,心动情动是很自然的事情,旅游中的各色景点,也无时不叩动着我们的心灵。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江河,碧绿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总会让我们心生向往。登上泰山,看过金顶日出,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轮渡长江,眼见惊涛拍岸,一种壮怀激烈之感顿涌;骑着高头大马,漫步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听着悠扬的蒙古长调,一份浓浓的思乡情结溢满心胸;穿行在大兴安岭密林,仰望着参天古松,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一阵喷薄的诗心忍不住让人放声高歌……
这种心灵的对话,最高的境界,正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美丽的风景,能愉悦我们的心情,陶冶我们的性情;反之,糟糕的心情,却会让人对美轮美奂的风景提不起兴致,甚至熟视无睹。所以,怀着一颗淡定的心,从容地游走于大地,不管心情好与不好,只要把心、把情,把自己的灵魂融入到大自然中,哪怕再普通、再单一的景色,在我们眼里,一样会各具特点,让我们有不一般的感受。如此,每一次的旅游,就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旅游中一种最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