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旅游大市,清远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可谓满天“星”,但独缺“月亮”——打得响的拳头产品、龙头景区;另一方面,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也是满盘“珍珠”,但独缺串连的“银线”,景区联线难度大,缺少黄金线路,对外的旅游影响力不够大。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整合旅游景区,打造清远旅游的龙头产品,以此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清远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清远政府正在进行旅游“造月”工程。
被遗忘的“月亮”——飞霞山风景区
清远旅游资源丰富,五大类资源各具特色,分布在各景区内的点达58处之多,是广东省旅游资源大市之一。其中飞霞风景名胜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飞来峡两岸拥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福地文化、栈道文化、宗教文化、纤夫文化、峡江文化、摩崖石刻文化等旅游资源,可谓清远全境垄断性的旅游资源都聚集于此。
按理说,资源如此丰富,游人如织才是。可实际情况却是,每逢节假日,漂流、温泉、溶洞风景区的游客水泄不通,前往飞霞游览的人则寥寥无几。
飞霞风景区的落寞,有历史的原因。在解放前和清远建市初期这里也曾香火鼎盛,但由于曾经发生过水灾,冲垮了景区具有原始风貌的部分寺庙、建筑和码头。虽经重建,但是元气一直难以恢复。大水之前,景区曾经达到每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的水平。而大水过后,经营状况就每况愈下了。近年更是因为交通不便、景区的清理体制问题等种种原因,今天的飞霞景区出现了“冷、乱、烂”的现象,冷清、游客稀少,景区缺乏主题,道路及建筑物破破烂烂。
2007年,景区营销专家郑泽国应邀到飞霞景区考察,回去后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飞霞景区一年客流量只有区区8万人,景区连续多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而与景区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景区门前的北江,每天穿梭来回的渔船有200多条,每年承载的休闲游客高达50万人。”
复兴飞霞山 整合北江旅游带
幸运的是,清远人不舍这处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名胜区继续萧条落寞下去。2008年1月,清远市政府决定编制一部《清远市北江旅游带总体规划》,具体内容包括:清远北江旅游资源的整合,现有旅游景区、景点再布局、开发、建设,沿江码头的规划设计,北江沿江两岸景观的规划等,并在媒体上发出招标公告。
2008年6月,清远市政府召开北江旅游带总体规划编制专题座谈会。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总规划师陈南江提出,清远可以借鉴国内外长江三峡、漓江山水、塞纳河、新加坡河观光等类似产品的成功经验,高起点规划建设,把北江河段打造成中国新的江河旅游精品品牌。
今年1月,清远市旅游局副局长廖振灵带队考察飞霞风景区,提出新时期清远市旅游业要做“桥头堡”战略实施的先行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一个大的平台和好的载体,打造旅游产业的“月亮工程”,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和提升清远旅游形象。而飞霞山风景区已经具备了“月亮工程”的必需条件。
今年2月16日,《清远市北江旅游带总体规划》在清远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
记者还从相关渠道了解到,为了有效整合北江旅游带生态及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有序发展,吸引外来投资及开发建设,专门的北江旅游集团即将成立并将于2月28日挂牌。
复兴飞霞景区的计划紧锣密鼓,但“造月”工程绝非一日之功。飞霞风景名胜区负责人曾飞跃表示要将飞霞风景区打造成清远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要把景区旅游由单一的观光游览,向多元化、产业化、国际化转变,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商务会议等大型现代旅游综合体。按照《北江旅游带总体规划》,根据不同的资源特点,细化景区规划,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此外还要积极引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前来投资,尤其是争取具有旅游开发管理经验的战略投资者。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蔡佳倩
摄影:曾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