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花公路是一条台湾东海岸的省辖公路,为省道台九线的一段,在日治时倡议修筑原先清代之北路为临海道路,1932年5月通车,于战后改名苏花公路,后并持续新建隧道及拓宽为柏油路面,1990年10月25日改为双向通车。北方起点是宜兰县苏澳镇,南方终点是花莲县花莲市,临海道路全长118公里,大致依海岸线修筑,间或蜿蜒进入平坦河口三角洲腹地。沿路可看太平洋海景与峭壁山色,是一条世界著名的景观公路。
历史
苏花公路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台湾道夏献纶与福建省陆路提督罗大春费时两年开辟"平路一丈,山蹊六尺"为准之路,俾能通行舆马,当时称做“北路”,沿途苏澳-(20)-东澳-(30)-大南澳-(35)-大浊水-(25)-大清水-(35)-得其黎-(10)-新城-(50)-歧莱花莲港-(20)-吴全城-(39)-大巴笼-(22)-周塱社-(22)-秀孤峦水尾。全程总计 308里。北路开通前的交通贸易都靠海路,陆路则仅为东西向的原住民迁徙路线、猎路。北路沿著峭壁开出,相当狭小曲折,但在清朝开山抚蕃的政策下,有其宣扬国威、防堵海寇、移民开垦、获取资源等多重功能;唯此路修筑后仍不时受到原住民侵袭,加上首尾间远、驻防兵勇、维护不易、瘴厉疫病等问题,于完工后不及一年半即移扎驻营,任其废弃。1881年曾有清朝营官何秀林带兵重修,又有1889年刘铭传副将刘朝带再度疏通,但后者部将弁勇等人却不日中伏,所带官兵死伤逾半,在刘铭传大军围剿后原住民虽投降,但实际上清末东澳以南路段可谓已经荒废。
日治时代曾于沿线设置七个警驻所,多次整修拓宽,1916年开始到1923年完工,路宽12台尺,费时7年,旋因天灾受损。1925年,为了使此路能通行车辆,从苏澳到太鲁阁口间铺设砂砾路面,部份路段铺设两道混凝土供车轮行驶,宽3.56米,太鲁阁口到花莲港间则大幅拓宽,使用砂砾铺路,宽14米。沿线计有大型桥梁9座,隧道14处,全长约120公里,于1932年全线完工通车,称“临海道路”。
战后,此路改称为“苏花公路”,最窄的路面仅有3.5米,弯道的最小半径则仅有15米,相当险峻。1980年代开始逐步拓宽,到1990年才开放双线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