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王歌
瑶族古典歌谣集,亦称《盘王大歌》。歌集有24段、32段和36段的三种汉文手抄本,它们最晚于宋代就流传于自称“勉”的瑶族民间。
《盘王歌》是祭祀盘王的主要唱本。它的篇目繁多,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有神话、传说、古事、生产、生活、恋情、妇女苦情及滑稽取乐等,其中也间杂有宗教迷信的成分。
《盘王歌》全集700余首3000多行,其中有七支曲牌,称为“七任曲”,即“黄条沙”、“三逢闲”、“万段曲”、“荷叶杯”、“南花子”、“飞江南”、“梅花曲”等。每支曲子唱法不同,歌词格律各异。
《盘王歌》虽是祭祖歌集,但它却保存了有关瑶族文学、历史及民间音乐的珍贵史料。
长鼓舞
长鼓舞原名舞长鼓,是综合式的鼓舞,多在重大喜庆中进行。长鼓,多用梓桐木制成,长约二尺五寸,中间小两头大,两端挖空,绷以羊皮或牛皮。舞时,左手持鼓,右手叩奏,边舞边叩。通常是二男二女对舞,东西南北向各舞一次,叫作一套。往返循环一百二十套。长鼓舞主要是手脚功夫,脚以点步蹲、大八字蹲、马点步蹲、弓点步蹲、拐脚蹲等为主。许多动作是瑶胞生产、生活实践的再现,如上山走路、砍树、扎排、架桥、建屋等。在程式名称上有金鸡跳龙门、雪花盖顶、扫地莲花、猛虎下山、观音坐莲台、左插花、右插花、大作揖、小作揖、大莲花、小莲花等,动作缓慢温柔,轻飘逼真。尤其是在鼓舞中的行、跳、跪、蹲、挫、旋、转、俯冲、顶、头、回旋、厮杀、斗鸡、大蹦子等舞姿,无一不展现瑶家人豪迈、奔放、阳刚、勇敢的民族性格。 盘古长鼓舞
多在瑶族《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中进行。除两名长鼓手外,还需两名男女歌手,自始至终伴唱《盘王大歌》。整个仪式分“请愿”、“落马”、“开天门”、“点兵”、“诉师”、“分段”、“除苗”、“围愿”等段。盘古长鼓舞只在“请愿”和“围愿”中表演,有请神、拜天地、乐神、酬神等舞蹈动作。
芦笙长鼓舞
由七人表演,一人手把朝笏,吹牛角领舞,二人吹芦笙,二人打长鼓,一人打小鼓,一人打锣。表演者围方桌而舞。全舞分“迎圣”、“起拜”、“行路”、“梅花”、“观鼓”等五段,每舞一段之后,领舞人呼喊:“色-色麻悠”,再敲锣打鼓走一圆圈。动作粗犷,场面热烈,山野气味浓郁。
锣笙长鼓舞
是调庙时跳的一种集体舞蹈。二人打长鼓,二人吹芦笙,一人打锣,其余各执小旗、纸币、铜铃等物跟随其后,六个姑娘手持花伞,边舞边唱,锣鼓芦笙伴奏。
羊角短鼓舞
流传于平地瑶聚居区,由七人表演,一人持朝笏或牛角领头,两人拿羊角,四人执短鼓,载歌载舞,口唱《野羊撬》歌:“野羊撬,野羊撬,野羊撬断梓木流。梓木流龙好挖鼓,挖段长鼓好风流。”穿插互唱,两个吹笛伴奏,舞场两侧各吊一个赛鼓,按音乐节奏击鼓烘托气氛。
伞 舞
主要在江华岭东瑶族地区流传。一般在宗教祭祀时表演。表演者,手持“凉伞”。主要动作有滚伞、乘伞、转伞,两互相绕伞,动作特点是屈膝、低矮,以伞绕身而舞,绕伞动作幅度大。表演时锣鼓伴奏。
瑶狮舞
瑶狮舞是瑶族人民庆贺新年的舞蹈。用空桐树雕制狮头,表演者身穿五色布衣。舞时以二男或四男舞弄,或围桌而舞,或滚地舞,并表现各种形状。再有二男带上假面具追狮嬉戏,动作幽默。还以二少女身穿花衣两手持手帕伴舞,配以笙箫乐鼓伴唱瑶歌。一齐载歌载舞,表现出瑶族人民欢度新年的热闹场面。瑶狮舞,分文狮、武狮、草狮多种,各具风格。
串 堂
古称“奏镗”,曾为悼念盘王的一种盛大纪念活动,后渐演变成娱乐形式,成为瑶族人民新年娱乐的一种集体舞蹈。蓝山、宁远县瑶族聚居区常有活动。参加人数不限,视其场地宽窄,十几人、几十人、百余人、几百人均可。形式多样。有“三角定”、“四角定”、“五点梅”、“六点梅”、“七星堂”、“八卦堂”、“串义堂”、“小葫芦”、“大葫芦”、“单线珠”、“双丝珠”等十二种舞姿。锣鼓唢呐齐鸣,众人排行成队,边唱边跳。动作简练逼真,人人跳得满头冒汗,个个喜笑颜开。
此外,瑶族歌舞还有关刀舞、蝴蝶舞、赛鼓舞、穿灯舞等多种形式。 (茗 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