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指的是王府井大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中国美术馆,全长约三 华里,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
辽、金时代,王府井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后,人烟逐渐稠密 ,当时称之丁字街。明代,这里修起了十座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规模,改 称十王府街。清代废十王,改称王府街或王府大街。1915年,北洋政府 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把这条街划分为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与王府合称,就成了"王府井大街"。 明代,王府井便有商贩搭棚设摊,多卖纱帽,清代形成市肆,店铺林立 。1903年,东安市场成立,王府井也就更加繁荣,尤其是八面槽一带为 明清灯市,游客极多,客观上也刺激了王府井商业区的发展,形成了物质交流盛会。
中华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入侵,王府井开始尖化,外国商人纷 纷在这里设立洋行,向中国倾销商品。袁世凯称帝以后,为感谢为他上台大造舆论的英国《时代报》记者乔治·莫里逊,曾将王府井更名为莫里逊大街 。当时,前清遗老遗少、达官贵人、富商、官僚、政宫多居东城,为满足他们奢侈生活的需要,王府井商品品种除不断增加之外,还向高档化方向发展 ,久而久之,形成了王府井的一大特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原公司、王府 井百货公司、中华百货售品所、徐顺昌西服店、亨得利钟表行、大明眼镜店 、同升和鞋帽店、盛锡福帽店、光明照像馆、东兴楼饭庄、萃华楼饭庄等等 。还有一个表演曲艺杂耍的凤凰厅,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马三立都曾在此献艺。王府井的日用百货、五金电料、服装鞋帽、珠宝钻石、金银首饰等, 琳琅满目,商品进销量极大,是号称"日进斗金"的寸金之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对王府井大街进行了整顿和改造,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经营特色,兴建了一些大型的商业设施,形成了以东风市场和百货大楼为主体的繁华商业区。
近年来,王府井发展更快,从南口北京饭店入 街北行,只见牌匾高悬,店铺森然,人头攒动,如流水一般,从早到晚,每天进入这条街的中外顾客多达百万人次。如今的王府井大街为半步行街,集商业与文化一体,地上街与800米长的地下街并存,沿用几十年的沥青路面已告别王府井810米主街,路面由3万余块"莱州红"花岗岩和2.1万平方米的灰色步行砖及其它带有显著指示作用的多色彩砖石铺装,取消护栏和道牙,是名符其实的无障碍路。路旁种上了银杏树。经过整新的王府井大街依据统一、人本、文化、简洁的原则,从交通组织、道路铺装、灯光系统和喷泉雕塑、绿化美化,具体到候车亭、座椅、电话亭、指示牌、果皮箱、花池、灯杆等18类公共设施整套设计方案几近完美,整体照明系统的设计别具匠心,大厦灯、树池灯、瀑布灯、广场灯、草坪灯、人行道灯将把这条商业老街装扮得多姿多彩,分外妖娆。面积达4200多平方米的百货大楼广场,地面全部由红色烧面花岗岩铺成,由1200多个喷头组成的喷泉,可以变幻出几十种造型;好友世界广场小巧活泼,游人走近时,喷泉即刻喷出。与广场上花坛结合一体设计的街头座椅,为人们提供了富有情趣的小憩空间,位于金鱼胡同路口西南角上一口保存完好的明代老井,向人们默默讲述着这条百年老街的悠久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