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岩武当地名源于先秦,汉袭秦制设武当县。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上的武当派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为它以后的显荣尊贵打下了基础,入明以后,由于统治者对真武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太岳"、"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后,武当山的地位大为下降,它对周边地区和区域社会的影响,主要通过朝山进香等民俗活动来体现。
华中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先生在《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文中说:"明朝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五岳之上……我们若试将武当山的建筑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尽管历史悠久,建筑却非一气呵成,在总体上就先逊一筹。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当山玄岳门,东岳庙比之玉虚宫,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宫,南天门比之太和宫,玉皇顶比之金顶,亦都要输分。其余四岳,远让泰山,更难与武当颉颃。"
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此修炼。
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俨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武当山的宫观、道院、亭台、楼阁等宏伟的古建筑群,遍布峰峦幽壑,历经千年,沐风雨而不蚀,迎雷电竟未损,似是岁月无痕,堪称人间奇绝。
武当道乐“戛玉撞金,鸣丝吹竹,飘飘云端”,但凡亲耳聆听者皆肃然起敬,尊之为“仙乐”、“梵音”。 武当山武术以“内家功夫”而著称,是中国武术中与少林齐名的重要流派,誉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传说有的道士曾练成在万丈悬崖上步履如飞的功夫,其卓绝处令人景仰。
武当山以天机生化的旨趣和透脱通达的胸怀,将山的雄奇与妩媚,水的流荡与静谧,雾的生腾与凄婉,人生意态的高远与宽阔,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令游子心荡神迷,令神仙留连忘返……
文化
千年武当,孕育出了灿烂的武当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其中武当民俗文化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有中国民歌“活化石”之称的吕家河民歌村和有中国民间故事“半坡遗址”之说的伍家沟故事村。
民歌村
在武当山后山,从吕家河村入九道河,经豆腐沟,登金顶,全长约20公里的峡谷,为古时川、陕等地香客朝圣的后山神道。这里风光秀丽、民风古朴,享有“武当山后花园”之美誉。闻名中外的“汉民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就坐落在这里。
这是一个有182户749人,分散居住于沟、洼、梁、岔之间的半封闭的山村。高山松柏、半坡旱地、沟底梯田,村民们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
但是,就是这个千百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深藏于崇山峻岭之中,任凭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岁月消陨的小小村落,却有民歌手85人,其中4人能连续唱歌千首以上。歌手中既有几岁的娃娃,又有80多岁高龄的老人。目前经过初步整理的民歌有4000余首,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类是阳歌,一类是阴歌,还有一类是长篇叙事诗。
这些民歌的曲调十分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展示了南北交界的一种独特音乐结构模式,称得上中国民族音乐的罕见奇观,被有关国内外专家称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
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后认为,民歌村的形成是因为明成祖永乐年间大修武当时,30万民工来自大江南北,带来了全国各地的歌谣。而吕家河村是当年修武当山时专门供给武当山民工吃粮食的地方,所以就形成了吕家河丰富的民歌曲调。
故事村
中国民间故事“半坡遗址”——伍家沟故事村位于武当山下的丹江口市六里坪镇。
该村有3.9平方公里,223户871人。村里有半数以上成人都会讲故事。这里不但故事多,而且也是谚语、谜语、歇后语密集的地方。
自1982年以来,民俗专家李征康对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发行了《伍家沟民间故事集》一、二集(每集均有80万字),伍家沟故事被国内外有关专家称之为“民之瑰宝,族之精魂”和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与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镇的耿村并称为中国南北故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