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介绍
文昌元霄送灯是一项传统项目,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鼗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关于"灯主"的产生,还有一番讲究,由于"灯"与人丁的"丁"谐音,人们把"灯"和"丁"联系起来,送灯有财丁兴旺的意思,所以"灯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兴旺的村民轮流当。主要负责筹备资金、联系演戏、跳舞、祭公、送公灯等事项。并且参加送灯的人家必须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权去送灯。元宵除送灯外,还有跳盅盘舞、演木偶红、琼戏等文娱活动。
元霄节的来源
农历正月十五,既是无霄节,又是碧么街一年一度的民族聚会的传统节日,它们之间有不相连却又相连的故事。
先说元霄节,元霄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度篡权,吕后死后,一心保汉的周勃,陈平等人,协力扫除诸吕,拥刘恒为帝,即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建议,广施仁政,救济灾民,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显强盛。因为扫除诸吕的日了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年这一天,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霄,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霄节”,这一夜叫元霄夜。
按照习惯,每年“元霄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种用糯米面做成带馅的汤圆,象征着家人团圆,和睦幸福。这种汤圆又叫“元霄”,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以为“袁消”,不吉利,下令把“元霄”改为“汤圆”。所以,至今有些地方还仍称“元霄”为“汤圆”。
元霄节兴放灯,始于汉代,兴于唐宋,并延续至今。元霄放灯十分热闹,旧有观灯之说,即玩灯等活动。
新街碧么正月十五的传统集会,又与放灯有源。传说时兴放灯,吓坏了天国猎神,从天空掉了下来,跌于冰峰,险些丧命。被众神救回天宫,猎神尤为愤怒,下令将所有毒蛇巨兽收于天国,半月不准吃物,好在二月初一放灯之前,沿村派下众毒蛇巨兽,眨眼之间把人吃光,方使猎神安然过节。
有一鹅女,由于酷爱洁静,被猎神抓入宫中侍候。鹅女原在垂柳之下的溪水游玩,与牧羊青年朝夕相处,互有倾爱深情,虽遭天地之隔,不能相配,但她决不能够让牧哥在猎神毒计中遭难,便偷偷下凡,二月初一这天,人们便早早离家到龙山脚下汇集,众毒蛇巨兽饿得太久,眨眼之间未吃到人,互相撞击撕咬后,死于地上。
人们得到了鹅女牧哥的拾救,躲过了灾难,便岁岁如此,年年照旧。每逢正月初一,四乡群众都到此地集汇,游观,互祝新春快乐,以示消灾免难,然后再回到家来,度过团圆,幸福和睦,一年清洁平安。